-“读讲一本书”-
“以书为友,一生受益;以书为伴,不负韶华。”2025年8月28日,北京协和医院2025年“读讲一本书”活动暨“品读协和精神,书写青春华章”青年演讲比赛成功举办。18位青年以“共读经典、共叙初心”的方式,讲述读书心得,分享实践经验。
本期为大家分享的是由外科党支部胸外科高雪涵医师推荐的《碧瓦丹心百年间: 百年协和红色传承》。该作品在本次活动中获得优秀奖。现邀大家共赏,与大家共勉。
书香协和:好书读享汇
展开剩余89%视频由宣传处提供
这本书像一幅长卷,铺开了北京协和医院与党同龄、与国同行的百年历程,更让我读懂了“碧瓦” 之下“赤子之心” 的重量——那是对党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医者永不褪色的初心。
第一章:烽火中的红色基因(1921-1949)
1921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在这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为苦难中国点亮曙光;同一年,北京协和医院建成,一群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医者,怀揣着"一切为民" 的赤子之心,踏上了漫漫白衣路。本书的开篇就让我惊叹:这所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医院,从一开始就不只是“治病救人”,更流淌着“治‘病’救国” 的红色基因。
书中记载,早期共产党人高君宇在协和的病案,字里行间都是“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的革命热忱;“五四运动” 中,协和师生走出象牙塔,用医学声音唤醒民众,林可胜教授组织组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训练战地医疗、为根据地输送药品。——这让我明白,协和的“红色”,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在民族大义前挺身而出的担当。
作为协和一路培养的医学生,我虽不能身临,但仅从文字中,便能触及到那滚烫热忱。
第二章:与历史同行、党旗下的使命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协和的每一步都与党的卫生健康事业同频共振。抗美援朝战场上,吴英恺、吴阶平、罗桂珍等前辈带领协和医疗团队跨过鸭绿江,用医学和精心护理守护“最可爱的人”;钟惠澜教授冒着炮火揭露细菌战罪行,用科学捍卫正义。
另一让我敬佩的是“党的领导加旧协和”的方针—— 这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党的方向与协和传统的深度融合。
张孝骞教授坚持恢复长学制教育,林巧稚教授带着学生深入农村推广妇幼保健,他们证明:真正的医学精英,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孤岛”,而是党和人民需要时的“顶梁柱”。
现在我们也有新时代下的走进群众,从基层义诊,到大医科普,我也跟着导师李单青教授进行了肺癌科普工作,在北京卫视、人民日报等平台进行协和人的科普宣传。
第三章:改革扬帆、全面发展(1978-2012)
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协和在党建、医教研、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协和率先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试验田”。 我记住了几个细节:协和打破了“大锅饭”、体现了知识劳务的价值;率先恢复了与CMB的关系,引入了妇科腹腔镜、首例免疫组化病理技术、骨科人工髋关节。
改革时期,协和先后获得二十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比如绒癌的根治疗法。
从实验室到临床,从论文到患者,协和人用“三基三严” 的严谨,证明了改革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让科学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
第四篇:时代新篇—— 健康中国的协和答卷(2012-2021)
进入新时代,协和的红色传承有了更鲜活的呈现。
健康中国战略中,协和作为“国家队”,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构建“协”(医疗体系)与“和”(和谐环境)的模式,成为护佑民众健康的“排头兵”。
新冠疫情暴发时,协和人除夕夜驰援武汉,赵玉沛院长深夜为队员检查物资,张抒扬院长带领抗疫团队制定指南纳入“中国方案”。书中说“党旗插在战疫前线最高处”,这不是一句空话,因为新时代的协和,我不仅在读,也身在其中。
当时身为青年党员的我,也主动请缨,代表胸外科作为仅有的2名研究生加入了协和医院第二批支援“新冠病房”正式成员。在杜斌院长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一个月的封闭管理诊疗。也参与了病房内第一例新冠重症病人的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等操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协和医院建院100周年。两个百年交汇,医院以党建引领,开展了“迈向协和新百年” 大讨论。作为协和外科青年,我也有幸参加了协和百年品牌活动中的外科青年医师技能大赛获得了亚军的成绩。
结尾章:传承丹心,续写新篇
合上这本书,碧瓦下的百年故事仍在眼前。从共产党人的病案到抗疫战士的请战书,从林巧稚的听诊器到今天的科研成果,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一切为了患者” 的初心,是“听党话、跟党走” 的赤诚之心。
作为新时代的医学博士生,我们可以像书中每一个平凡的协和人那样,以“严” 字打底,以“仁” 字为先。让碧瓦丹心的故事,在我们手中继续写下去——这正是对百年传承的致敬!
读讲人
高雪涵
北京协和医院 外科党总支
胸外科 住院医师
衷心感谢
宣传处以及外科党总支的大力支持!
活动策划:
团委&青工部“书香协和”项目组
读讲人:高雪涵
编辑:谢海燕
责编:阮戈冲 苏龙翔 陈倩
长按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永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